|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宜州壮乡节日及娱乐活动

宜州壮乡节日及娱乐活动

关键词:壮乡娱乐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宜州在线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yzzxlzj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3896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宜州壮乡节日及娱乐活动

    宜州壮族在它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许多自己的节日,它们是民族习俗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反映壮族社会文化――心理状态的一个侧面。
  宜州壮族在农历的每个月里几乎都有节日,正月有春节,二月有社节,三月有清明节、三月三,四月有牛皇诞节,五月有端午节,六月有祭田节,七月有中元节,八月有中秋节和社节,九月有重阳节或霜降节,十月有尝新节,十一月有冬至节,十二月有送灶节和除夕。就大多数而言,过得最隆重和普遍的节日是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
  春节一般从正月初一到十五日,它是壮族最隆重的节日。届时各家各户清扫庭院,修整房屋,贴红春联,洗刷衣物器具,备办酒肉糕棕,人们穿上最好的服装,干干净净,喜气洋洋。从除夕开始,所有家庭成员,无论在外工作距家多远,都争取回家会餐团聚。饭后茶余,大家围火叙怀,直至夜阑欲曙。不管天气冷暖,都必须烧一堆旺火,并使火种延续到初五,人们认为这样在新的一年里才热烈火旺。在旧社会,祖宗祭坛上灯烛辉煌,香烟缭绕。在村头旷地,有各种娱乐活动。除夕之夜,人们不肯睡觉,怀着兴奋的心情等候新年来临。当报晓的鸡声啼鸣,小孩都争相点放鞭炮,妇人则提瓮竞往河边汲取新水,男人就提着灯笼奔向庙社去烧香化纸。谁第一次出门回来,都必须带些青枝绿叶,象征在新的一年中大吉大利,外出必有所获。
  大年初一清早,在外相遇的人都互相道贺“恭喜发财”。小孩子尤其高兴,他们恭贺大人,都得到许多糖果和贺年钱。各家都用汲取回来的新水煮姜糖茶,人人都喝一些,象征甜蜜、吉祥。初一通常禁荤半天,人们认为这样能祛灾去病。
  有些地方初一忌吃青菜,以为这样能使田里今年少生杂草。
  整个春节期间娱乐活动很多,非常热闹。有的举办歌圩抛绣球,有的舞龙舞狮唱彩调,有的扮装古事队游街串巷,有的举办庙会活动,等等。大体说来,壮族聚居区和边远山区,喜欢举办歌圩抛绣球、舞龙舞狮唱彩调等活动,具有浓重的民族色彩。与汉族杂居地区则爱装扮古事队,这种活动明显地反映了汉俗的影响。
  春节的歌圩规模比较大,歌唱的内容很广泛,除了情歌,还有盘歌、农事歌和说今论古的歌谣。情歌唱得情投意合时,往往进而谈情说爱。解放后的歌圩叉增添了歌唱翻身解放、宣传党的政策等内容。情歌仍然盛行,但内容健康,更无越轨行为。有些歌圩也伴随抛绣球的活动。
  节日期间通常都举行抛绣球活动。到时,小伙子们先在村头或约定的地点唱着山歌等候着,姑娘们(包括已婚而未落夫家的妇女)出来,各人手提一个用花布做成的绣球,走到适当距离以后,男女自然分行成阵,先赛一阵子歌。然后姑娘们将绣球抛向自己喜欢的小伙子,小伙子接了又抛过来,如此往返嬉戏,如果认为合意,小伙子就在绣球上系上馈赠物,像铜钱、纸币或其他小饰物等抛回给姑娘;赠物越多越贵重,就表示男的追求女的越迫切。姑娘若愿意就收了礼物,可以继续对歌,也可以进而对面谈情,或者离开人群双双而去,找个僻静之隅彼此吐露衷肠,直至夕阳西下,皓月东升,他们才恋恋不舍地互唱优美的情歌告别。真是“夜半歌声犹未歇,又言明晚早些来”。此后他们就来往密切,成为不可分离的恋人了。抛绣球的活动在唐朝时已经很普遍,柳宗元曾有“男女分行戏打毪”的诗句,往后此俗不断革除。
  舞龙舞狮是一些壮族地区春节喜欢举行的一项群众性文娱活动。所谓“龙”者,就是用纸糊成龙头龙尾的形状,当间用一条画有龙鳞的长布连接,分成若干节(九节为多见),每节有一条支杆。舞时每人拿一根支杆,互相协调呈龙的翻腾、蠕行、摆尾、戏珠等姿态。观众可点燃鞭炮投掷,紧锣密鼓相伴。狮子也是两头两起两件硬壳,中间用一块短布联结,缀上绒毛饰狮身。舞时前后各由一人支撑,彼此协调呈狮子的自然动作,如翻滚腾越、追逐戏珠的孩童、戏小狮、驮牧童等。锣鼓伴奏如同舞龙。这些活动往往还伴之以武术表演。队伍游到各村表演时,常有烟茶招待。
  装古事队(即抬阁强马)的活动也在正月初一到十五举行。活动方法是让儿童和青年戴上假面具和穿着古装,扮演历史人疡和英雄人物,在晚上提上灯笼,敲锣打鼓在街上、村内或到邻村去表演。队伍所到之处,都受到人们锣鼓鞭炮的热烈欢迎。表演的内容主要是模仿古人的动作,加上夸张、幽默的舞蹈引人发笑。古事队里还专有一位博学善言的人,介绍“古人”和今人相识,解答人们的各种询问,诸如某人是谁、身世功绩如何等。古事队可以一族办、一村办或数村合办,只要有兴趣和有一定表演能力的人均可参加。古事队通常还配有花灯相随,有走马灯以及牛、马、鱼、虾、禽、兔等动物形状的提灯,使人感到赏心悦目,孩子们对此尤为喜爱。按照古老的传统,平时有意见的村寨或个人,通过装古事队活动均能获得谅解,尽释前嫌。
  清明节一般在“清明日”或此后的任何一天(但不超过农历三月份)。主要活动是扫墓。各家各户过节用的肉、糍粑、糯饭都比较多。有的还合伙杀猪,大户人家?至有一户杀猪过节的。扫墓活动有全族共扫和各家自扫两种形式。集体扫墓???某一宗族或有祠堂田产,或有公共山林、水碾等资产作为基金来购置过节用品,每家成年以上的男子均参加活动和会餐,并分给每家一份食物,让那些未参加会餐的人过节。小宗族也有全体成员参加活动和会餐的,这种活动成为维系宗族团结的一种纽带。近代宗族的公共财产多已不复存在,加之集体扫墓经济分摊较为复杂,所以全旅共祭的形式已较为罕见了。主要是各家各户自祭。扫墓那天,除了年老体弱的人留在家里外,其余家庭成员都出发到祖宗的各个坟墓去拜祭。祭过一坟便在墓顶上插一根末端系着皮纸飘带的芦苇或压几张纸钱。有的基地分散,要走大半天的路才能祭完。因为供物都是熟食,小孩饿了随时可吃,大人有时也在墓地上吃一顿野餐。
  名门望族总认为他们的某座坟墓葬中了龙脉,那座墓就需要隆重祭祀。祭品用猪羊三牲,祭祀时还请吹鼓手和道公来司一定的仪式,焚烧“金屋纸马”等。族内迁移外地的分支,也多不辞辛劳翻山越岭回来扫墓。
  少数地方的壮族认为,刚死不满三年的人灵魂未能归宗,定三月三为“新魂节”祭他们。有些地方同时有庙会和歌圩活动。但三月节各地不太统一,有的地方拜山,有的地方纪念英雄,还有祭五谷神的,个别地方过神农节。现在三月三已定为壮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活动是赛歌和其他文娱活动。
  牛皇诞节,一般在农历四月初八。过节那天家家户户蒸五色糯饭,在牛栏门口摆桌祭祀。祭毕,用一团五色饭喂牛。不管农事多忙,节日都要让牛休息一天。少数地区过节还有歌圩活动。有的地方在农历六月初六过此节日。
  端午节在五月初五,主要内容是包粽子祭祖。有的地方用植物的藤叶、糯米和水磨细,滤成千糕来包粽子,煮熟成乌色。此节必吃粽子。粽子又有各式各样的,有的掺豆粒,有的泡碱水,有的夹绿豆馅或肉馅等等。节日那天家家门上插枫叶(有的地方插艾草),在屋子里煮醋液、烧枘子皮,使其蒸汽和香味驱杀蚊蚋,清爽空气。人人喝口雄黄酒,并用它喷洒屋角。人们晚上用各种草药煮水洗澡。有的地方午后上山采药,认为那天采集的药效果最好。住在傍江河的城市和郊区的壮人,过节也搞划龙舟竞赛活动。
  中元节是祭祖和出嫁女子回娘家探亲的节日。主要活动在七月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进行。有的地方七月初七就开始了,这天用新鲜竹笋煮水设祭迎祖,此后祭台一直保留到十六日才撤除。在此期间家人的每顿正餐都先供祖而后开膳。
  这一天出嫁的女儿回娘家也是为了祭祖,所以带回的礼物也是鸭子和香纸(包括金、银纸和纸袋)。她们也是在十四至十六日这三天中的某天回来。返回时娘家仍留半只鸭子作为回礼,礼物也酌量退一些。此外娘家还根据情况格外捎些农副土特产品.
  社节壮族一年过两次,二月一次,八月一次。壮族对社神非常崇拜,每个村寨都有社神神坛,神圣不可亵渎。平日的初一、十五和解煞还愿,都有人到那里焚香化纸。但是二月社节过的最普遍,多数地方固定在二月初二过节。届时全村寨家家户户都拿鸡或猪肉、酒、糯饭和其他供物,以及香、纸、烛、炮等迷信品到社坛去祭祀。少数地方同时还举行庙会或歌圩活动。
  少数壮族地区把二月初二定为土地节,这在观念上是有区别的。因为社神是村社的护佑神,而土地神主要是司五谷的。祭祀社神偏重于祈求村寨平安,祭祀土地神主要是祈求五谷丰登。
  龙胜各族自治县是按通历上的“社日”过二月社节。过节时还唱古嘹歌,它是广泛涉及世界观问题,富有哲理性的传统歌谣,颇富古风色彩。
  祭田节多数地方是六月初六过。有些地方则在某段农活完毕后过节。祭祀时在田边插一稻草人。此节没有特别的信仰根源,只是农民祈求丰收的一种表现。过节时还翻晒全家衣物,防虫防腐,这倒是一个很好的习俗。
  其他节日与汉族大同小异,八月十五多数地方也是祭月亮吃月饼,受汉俗影响较深。但是有些壮族地区过此节同时举办歌圩活动,场面很热烈,也很具有民族特点。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2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宏福大厦1007室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