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宜州境内主要少数民族概况

宜州境内主要少数民族概况

关键词:少数民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宜州境内主要少数民族概况 

宜州市境内,居住着壮、汉、瑶、苗、仫佬、水、毛南、黎、回、布依、满、侗、彝、京、蒙古、哈尼、白、羌、土家、畲、傣、高山、朝鲜、藏、仡佬、维吾尔、佤、东乡、锡伯、达斡尔等30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中主要有壮、瑶、苗、仫佬、毛南、黎、水等,由于长期生活在宜州这块土地上,形成了他们独特的民族性格和民族习尚,至今,由此聚合形成的民族风情依然萦绕在宜州的山水和田畴田。

下面,仅就宜州境内的几个主要少数民族作简要的叙述。

 

壮族,是宜州市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共有415929人。壮族先民自秦汉以来就生活在今天的宜州市境内。历史上,壮族先民曾以西瓯、雒、乌浒、僚等称谓见著史藉。两宋时,壮族称谓首次蹦“撞”名出现,《宋史·李增白列传》载,李增白上理宗赵昀言备边广右一条说及征调一事时,有“如宜州则土丁、保丁、义丁、义效、撞丁共九千余人,其奇撞一项可用”。又宋高宗绍兴二年,岳家军征贺州,与杨再兴战,该史事中有“与撞军统制王经皆至”一文。此处提段的撞军,就是李增白奏理宗疏中的撞丁。撞丁,便是壮族,仅在宜州一带有,其他州县是没有的。

这是壮族称谓在历史上的首次出现,从那时起,历经元、明、清以后,今天称为壮人或壮族了。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务院于1965年依壮族人民的意愿,将历史上曾经沿用的“撞”、“僮”族名最后定为壮族。而壮族称谓则始于宜州,这便是壮族称谓的由来。

 

宜州的壮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其语言属壮语北部方言,其文字是唐宁时期借用汉字偏傍和声韵创造的文块壮字,宜州安马乡???廖仕宽碑文是使用这种方块壮字的实物证明。今天的壮文是以拉丁文字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宜州的壮族以从事农业为主,其生产水平与其他少数民旋相比较为发达。由于从事与农业为主的劳作,由此产生了自己独特的民风民俗,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民族文化。

始于自然崇拜,宜州的壮族经历了从祖先崇拜到佛、道、祖先崇拜和巫等多种信仰交织在一起的多神教信仰发展过程。由此产生了对土地神、社王、雷王、水神和龙、山神和灶王以及花婆、祖先的崇拜。

在文化方面,结合着四时和农事,发展了自己的民间戏曲和音乐,创造了踩花灯、鲤鱼跳门等音乐舞蹈形式,还创造了自己独有的勒脚体壮歌“欢”和七言体山歌。著名的彩调剧《刘三姐》,也是在宜州壮族中流传的刘三姐故事和宜州山歌基础上创作完成的。

衣食住行方面,过去,宜州的壮族多自行织布染衣,男子以花布青巾缠头,穿短衣,以布围腰,出入常佩短刀;女子穿蓝花布大袖短衣,袖口镶以五寸红布,穿不掩膝细褶长裙,颜色有蓝、红、花等,还有穿厚至三、四层重五六斤缀五色绒子襟袂裙幅间夹裙的。无论男女,皆以银项圈戴于颈上,脚上多打绑腿。女子未出嫁时称为妹仔,留长发;已出嫁的则挽大大髻于后。男女间如同年出生,互以衣带相赠,称为结同年或打老同,女子如已出嫁则不复与结同年的男子相见。婚俗上,女子出嫁时,女方以三五十人相送,相送者称伴娘,男方则以少女二人前往女家引导相迎,新娘用伞遮面,步行至夫家。这一天,青年男女相聚唱歌,通宵达旦.天明方各自返回。

过去,在宜州壮族村寨,常可见到叙述祖先业绩和家谱的功德碑以及刻写村规民约的契文碑,这种碑对继承传统文化和优良民风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如今,仍可在较边远的山区见到这种碑文。常见的居屋有茅草屋和瓦屋两种,但无论哪种,都同为木板楼结构,这种上面住人、下面圈牛畜等的房屋,本地称之为“麻栏”。习俗上,每有客人到,不分贫富老少,都以术碗和竹饭盒盛肉食饭菜分别置于客人前,宴请完毕,则请客人各自携带所余肉食回去,此俗称之为“打包”,从中可以看出原始平均主义狩猎分肉的遗风。在此,主客之间各自扮演了临时头人和众围猎者的角色。就是在今天,每遇狩猎行动,所获猎物仍依此俗分配。

宜州壮族的主要节日有春节、三月三、五月初五、六月初六、八月十五等,其中三月三和八月十五为歌节,每逢此时,男女云集,对歌会友,互赠信物、定情相许、结伴终身,是宜州壮族最盛大的节日之一。

瑶族和苗族

瑶族和苗族是中华民族的古老民族,他们的祖先最初居住在云梦泽和洞庭湖及鄱阳湖一带,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他们中的一部分迁徙到了今天的宜州市。

宜州市的瑶族,主要有盘古瑶、蓝靛瑶、背篓瑶等。在他们中间,由于居住地分散和社会发展不平衡以及支系上的差异,在信仰上存在某些不同,但在自然崇拜的同时,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是较为一致的信仰。又因受中原文化和地方文化的影响,佛教和道教也是宜州瑶族信仰的宗教。

在宜州市境内,过去瑶族男子椎髻于头上,穿短衣,女子浓装绮服,多为长叠裙,风俗中最尚踏歌,每年自农事完毕至明春花开时,全族男女即走出村寨,过田坎,越阡陌,在树林丛竹间相互对歌,一唱百合,凡有歌声处,云即为之不流。这样的歌会,宜州瑶族称为“会阆”。而这种歌会,在其他节日里也有举行,但以正月十五和中秋之夜最盛。所唱的歌中有民歌(汉歌)和瑶歌,两种歌都为七言体,不同的是民歌有韵,瑶歌则不用韵;民歌为绝句,瑶歌或三旬至十余旬;民歌意多双关,瑶歌则重比兴。

 宜州瑶族多居住在山弄垌场间,大多为农业生产为主,间或有从事副业的,其耕作方式和生产关系与当地汉、壮族相近,刀耕火种的耕作方法今天已见不到。在饮食起居方面,瑶族过去住“干栏”式房屋,以大米、玉米为主食,兼用红薯、山芋等杂粮,不食狗肉。婚丧与本地壮族相近,惟婚姻多由儿女自主,父母之命、媒约之言巳流于形式。

 苗族在衣食住行、农耕生产、婚丧等方面大体与瑶族相似,但语言不同。宜州的苗族因过去居无定所,其居屋较为简陋,与瑶族不同的是,婚???,嫁奁中农具相随,有上门习俗。每岁初春,男女上山砍柴,相互对歌。此时,终身大事亦彼此互订,父母亦多由儿女,并不干涉。

仫佬族

 仫佬族是中国历史上称为“伶人”、“僚人”的一支,在本民族内部则多自称为“木佬”、“伶”,少数自称“谨”,有自己的民族语言,解放后统称为“仫佬族”。

宜州境内的仫佬族,社会经济以农业为主,其生产水平大体与附近汉、壮地区一致,处于较高的社会发展水平上。

《庆远府志》和《宜山县志》上说,仫佬族服色尚青(蓝靛黑),男子穿狭窄短衣,老者穿粗布衣服,女子穿至肘部的短袖衣和褶叠长裙。性格习俗、饮食住行和婚嫁等与壮族大体相同。在宗教信仰上以多神教、佛教和道教为主要信仰,而佛教尤显其重。每年的庙会便是在佛教寺庙中进行的。逢此时,行完佛教事后,青年男女相聚对歌,互诉衷肠、或互订终身,父母亦尊重子女的意见。过去,在宜州一带,仫佬族每隔三年做一次“地台”,地台,又称“依饭”,在宜州称“喜乐愿”,是一种祭祖还愿的节日和仪式,意在为后世后生祈福以保子嗣平安。

今天生活在宜州的仫佬族,已不大受佛教的左右,他们在四化建设和自富道路上表现出了本民族特有的聪明才智。

毛南族

毛南族自称“阿南”,历代典藉中有“卯滩”、“茅滩”、“冒南”、“毛南”等称谓,毛南族有自己的语言,毛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

由于长期与壮、汉等民族杂居,相互来往密切,毛南族在文化和信仰上受汉、壮民族影响较大,与壮、汉民族大体相同,也因此,本民族较原始和古老的习俗和信仰已渐趋淡化,但民族性格仍有较强的体现。

毛南族最主要的宗教活动是起愿和还愿,而最主要和最具民族特色的节日是分龙节。起愿和还愿有大小之分,小的自己念念就行了,大的要在全村全族面前进行。毛南族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其缘由,并且都为某种力量制约,起愿由于对某种力量的信赖,以祈祷方式进行,还愿由于对某种力量的回报,以祭祀方式进行。分龙节又叫五月庙,每逢此时,各家各户都要走亲戚,并从田地里将各种农作物的叶子各摘一些拿回家供奉,以求保五谷丰收。这一天,已出嫁的女子和远道亲朋都赶来参加,主人则备五色糯米饭招待,然后进行全村性的安龙谢土活动以保人畜兴旺,行安龙谢土活动时,需经过写文书、封斋漱口、灌水、迎龙、点龙、洒水、宰牛羊程序。也在此时,毛南人民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艺得以大展风采,是人们认识毛南文化的绝好机会。

在婚嫁方面,受新时尚影响,男女方大多自己作主,父母是提出意见供子女参考,择日举行婚宴宴请亲朋增加喜气,已不行旧时招魂敬神的仪式。

 

宜州境内的水族,主要聚居在龙头乡。历史上水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水族语支,水族文字又称“水书”,以象形文字和仿汉字倒写创制形式。

水族认为神灵是不可捉摸的,自然界的现象是神灵的主宰,因而把自然现象本身作对象加以崇拜。而主要的崇拜对象是田神、房门神、土地神、门坎神和观音神等,因而没有庙宇和神象,在宗教信仰上比较简朴。

水族在自己的节日中,尝新节是较有民族特色的节日,每逢此时,最富民族特色的活动便是全家或全村一起尝新米。

水族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和玉米是水族的主要生产活动,林业在水族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在宜州,水族由于与当地汉、壮民族杂居,在生活习俗和文化上与汉、壮民族相似,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大体相当,饮食起居方面也多与本地其他民族相似。过去,男子缠头着短衣,女子包以兰布头巾着青色和蓝色宽袖长衣,未出嫁留发,出嫁挽髻,双耳坠以银饰,颈上戴银项圈。每逢圩日,喜手执花伞结队而行。婚嫁如汉、壮等民族。

 

黎族是海南岛的主要民族之一,除在广东省有分布外,在广西的宜州市也有分布。宜州市的黎族主要居住在庆远镇的山湾村一带,他们大多以黎为姓氏。由于长期与本地汉、壮族杂居,已不再讲黎语而讲汉语西南官话。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黎族还没有形成自己一个较为完整的宗教信仰体系而处于原始精灵崇拜阶段,他们仍以祖先崇拜为主,其间又参合着自然宗拜和图腾崇拜。在黎族人中还普遍流行打卦占卜的习俗,这种打卦占卜又以鸡卜、蛋卜、交杯卜和石卜等形式出现。

在宜州市的黎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水稻种植和以玉米为补充的种植是他们主要的生产活动。由于长期与汉、壮民族杂居,在衣食住行和风俗习惯上已与汉、壮民族没有多大差异。例如,过春节、三月三、五月五、七月十四、八月十五、春社和秋社等,也是宜州黎族在一年中重要的节日。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2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宏福大厦1007室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